近两年,明显感觉身边聊心理的人变多了。上周同事小突然请假去做心理,我才意识到原来心理问题和感冒发烧一样常见。今天我们就来,什么情况下需要心理,以及它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实际帮助。
种是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。如果早上起床觉得生活没意思,对原本喜欢的事情也提不起劲,这种状态超过半个月就要注意了。去年我邻居李姐就这样,后来师帮她找到是工作转型期的压力导致的。
第二种是人际关系出现重复性问题。比如总在同事关系里受委屈,或者每次恋爱都遇到相似矛盾。师能像镜子一样,帮你看清自己的行为模式。
很多人误以为去做就是"心理有病",其实完全不是这样。就像健身教练能指导你科学锻炼一样,心理师是帮你提升心理韧性的人士。常见的方式有:
1. 谈话:通过引导梳理问题
2. 认知行为疗法:调整不合理的思维习惯
3. 训练:改善焦虑和注意力问题
首先看资质,二级心理师是基础门槛。其次看方向,有人擅长职场压力,有人专注亲密关系。重要的是,前两次后如果你感觉不被理解,及时更换师很正常。
现在不少机构体验价,建议先体验再决定。记得提前准备要讨论的具体问题,这样效率更高。
有人觉得"聊几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",其实心理成长和健身一样需要过程。一般8-12次能看到明显变化,具体因人而异。另外师不会直接给建议,而是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。
费用确实是考虑因素,但现在很多平台有平价服务,有些医院的心理门诊也能走。关键是要把心理状态放在位。
后想说,关注心理健康不是矫情。就像定期体检预防疾病一样,及时的心理疏导能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麻烦。当你觉得自我调节有限时,寻求帮助是明智的选择。
如果看完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某些情况,不妨预约个初访。记住,主动寻求帮助的人,才是真正勇敢的人。